带贬义的“吃”
文 |王东超
关于“吃”,民间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如“ ”。还有几种带有贬义的“吃”在方言中仍然常用,如“噇”“楦”“撑”“攮”等。
“噇”读作chuáng,本义为吃,《玉篇·口部》:“噇,吃貌。”唐张鷟(zhuó)《朝野佥载》卷五记载一则笔记故事:兵部尚书娄师德去往梁州途中,遇见同乡娄姓屯官触犯国法,临刑前娄师德“将一楪槌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后“噇”又引申作毫无节制地大吃大喝,《集韵·江韵》:“ ,食无廉也,或从口。”“廉”者“敛也”,“食无廉”就是吃起来不知收敛。在过去经常闹饥馑的年代,狂吃滥喝是一种罪,人们从骨子里对其带有敌意,故“噇”字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清翟灏《通俗编·饮食》“噇”条:“李昌符《婢仆》诗:‘个个能噇空腹茶。’寒山诗:‘背后噇鱼肉,人前念佛陀。’《集韵》:‘噇,食无廉也。’按:俚俗言‘噇嘴头’。”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八回:“布施的米粮麦豆,大布袋扛到家去,噇他一家的屁股眼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你看这厮,到山下去噇了多少酒,醉的来似踹不杀的老鼠一般。”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噇了几杯烧酒,噇的烂醉。”
“噇”字黄县话至今仍然在用,但多用于饭菜等固体食物,不用于酒水等液体。比如:噇儿一肚儿肉;吃饱喽还往里硬噇;你真能噇,两个大饼儿噇进去喽。
还有一种带贬义的“吃”,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墙头记》第一回:“李氏说你看借爹吃了多大点子,若是您达从来没见东西,不知待 多少哩。”《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二十四回:“好歹抓打上两三盘,哪管他揎与不揎。”《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八回:“店小二说现成饭给他喧了罢,只顾着他吵甚么?”同一本书里用了“ ”“揎”“喧”三个字,大概是不知本字是什么,只是找了音近的字来代替。
“ ”是后造的字,字书上没有。“喧”是大声说话,与吃无关。“揎”的本义是捋起袖子露出手臂,《玉篇·手部》:“揎,捋也。”“揎袖”就是绾起袄袖,与吃也无关。且“揎”读作xuān,而在黄县话里带有贬义的吃读作xuàn ,本字应写作“楦”,本义是做鞋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后引申作动词,用楦子填紧或撑大鞋帽的中空部分,比如:新绱嘞鞋要用楦儿楦一楦再穿。后泛指用东西填紧物体的中空部分,相当于填、塞。明郎瑛《七修续稿·奇谑类·尸行》:“成祖时,都御史景清犯驾伏诛,以尸楦草,悬于长安门。”这一义项黄县话里用得比较多,比如:用谷糠楦脰枕;往锅台里楦点儿草;手指头别楦儿嘴里;你楦小手巾儿布袋里。
“楦”之填塞之义用到吃上,表示的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或贪婪的饮食动作,比如:你快把他楦歪饱吧;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一个劲儿猛楦;一个大饽饽他三口两口楦儿肚儿里喽。
与“楦”相似,“撑”也是由抵住、支持义引申为饱胀、充满义,比如:布袋要撑破喽。再引申指吃饭吃到容不下的程度,比如:撑个死,饿个昏。也用来作“吃”讲,带有贬义色彩,比如:饭也堵不住你嘞嘴,快点撑!
在黄县话里,“攮”字作“吃”讲,也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攮”的本义为推,《字汇·手部》:“攮,推攮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又加家僮们推的推,攮的攮,不由你不走。”引申作捅、戳,《儒林外史》第六回:“半夜里不见枪头子,攮到贼肚里。”黄县话给匕首叫“小攮刀”“小攮儿”。又引申指跌,栽倒,比如:他一头攮儿乜去喽;你看儿孩儿点儿,别叫他攮下去。
“攮”也指言语上斥责、挖苦,比如:我攮喽他几句,他没敢吱声。“攮熊话”指散布泄气的、不满的言论,比如:别人都在乜忙儿干活,他藏奸耍滑不说,还到处攮熊话。《醒世姻缘传》第八回:“小选子也会走到后面,成大瓶的酒,成碗的下饭,偷将出来,任意攮颡。”《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一回:“外边的这七个族人,一个家攮丧的鼾僧儿一般,都进来谢了晁夫人家去。”《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四回:“素姐说:‘你头晕恶心是攮嗓的多了,没的干胳膊事么?’”“攮颡”“攮丧”“攮嗓”,一本书里用了三个词形,据此推断作者不知道本字是什么,笔者认为正确的应为“攮搡”,“搡”亦有推义,“攮搡”是个同义联合词组。“攮搡”有吃的意思,比如:你快攮搡你嘞吧,少操闲心。也指斥责、挖苦人,比如:你真能攮搡人;我把他好一顿攮搡。黄县也有的地方发“攮次”的音,比如:我叫她攮次儿一顿。
原文发表于2022年11月3日《烟台晚报-烟台街》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