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太贴心了!赶紧保存起来。学校老师刚要求假期一定要注重孩子“传统节日”的教育,他就发出了关于我们的节日“中国年”孩子必须掌握的18个习俗。
这套习俗太详细了。从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五都需要做什么?18张超喜庆的地图给孩子们呈现得明明白白。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熬一宿
大年初一拜年贺岁
大年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四安睡迟起
大年初四迎灶王爷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六送穷
大年初七人的生日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十祭石头生辰
正月十四试花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时候。一群小孩一起在外边疯跑着玩,一点也不觉得冷。一个个的都盼着过年,盼着吃糖、盼着有新衣服穿、盼着亲戚串门给带的各种各样的好吃的……。
那时的“年”我们小孩子是参与其中的。想想现在,孩子们似乎觉得“年”跟他们没什么关系。好吃的平时一样吃、新衣服平时照样买、压岁钱又是发到爸妈手机里的跟孩子也没啥关系。现在的宝贝根本体会不到我们小时候的快乐!
这种年味的淡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让孩子们越来越远离我们老祖宗赋予“春节”的真正定义。
我们小时候几乎人人都会这首迎接新年的童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初二初三满街走。”。也是这样数着数着、盼着盼着过着即将过年的每一天的。节日的仪式感让孩子对生活有盼头有所期待。
现在呢?
亲戚走动得越来越少(当然少不了疫情的因素);
孩子们的活动也越来越单一,大多是玩手机打电子游戏;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以往和节日一样有吃有喝……。
孩子们根本找不到平淡日子里的幸福感,没有对生活强烈的热爱,怎么能有力量去努力学习去因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去创造。
孩子们为什么越来越感受不到“年味”。这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缺失有非常大的关系,试想,马上就要过春节了。你有烘托春节气氛么?又让孩子感觉年的悄悄来临么?有让孩子参与到准备的活动里么?小的孩子你有像过圣诞节一样给孩子讲一讲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么?说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你有让孩子知道元宵节的意义么?
你有让孩子了解伟大诗人屈原为什么要跳江人们为什么端午节这一天要吃粽子要赛龙舟么?
……
让孩子更多一些地了解我们中国人自己节日的文化,对孩子来说这是对历史的了解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增强民族荣誉感的最好方式。
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节日仪式感”的重要性。父母重视了孩子才能被熏陶被引领。
不久即将迎来的“春节”,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注重的节日。“年俗”更是少不了。
要知道“年俗”是传承,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年俗是文化,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愿景;年俗是乡情,因神州大地的广阔而多姿多彩;年俗是祝福,祝人人康健、家家祥和。
除了家人的带领,更应该让孩子们从知识文化层面上充实自己。
例如:
什么是年?
为什么要过年?
春节的习俗又有哪些?
疫情当下的中国年更应该给我们回不去的人珍惜。我们要把他过起来,更要把爱传出去。所以每个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们重拾“过年”的仪式感,让孩子们牢牢记住我们“中国年的味道”,感受浓浓年味下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得博大精深。
说到如何让小孩子们轻松了解我们的“中国节”,这里不得不提及这套一经发售瞬间畅销39万套的中国孩子都爱看的3D立体绘本《我们的节日中国年》。
[心]①《我们的节日中国年》通过各种立体场景,带孩子体会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培养孩子热爱中国,热爱传统文化。
拉一拉、翻一翻、读一读、感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节日文化。
翻一翻体验过大年的震撼场面
拉开年兽关于年的传说
翻一翻了解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拉一拉端午赛龙舟
清明
清明荡秋千
元宵节猜灯谜
[心]②配备了贴心有趣的创意礼包,4 种超级具有春节氛围的小手工:
拼一拼舞狮手指玩偶做出来
贴一贴给娃娃换新衣,6套服装足够换
拼一拼精美立体花灯跃然纸上
剪一剪感受传统艺术的灯笼剪纸
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力、思考能力,一举多得。
这套书的细节展示
[心]③书中涵盖古诗、民俗、童谣、灯谜等40多个传统知识让娃在玩中学,把孩子们已经丢失的年俗全部找回来!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灯笼里全是灯谜,陪孩子猜起来吧
这么好玩的立体书,春节送给孩子再好不过了!送自家宝贝送亲朋好友家小孩子都是不二之选。高端上档次。生活即教育,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文化传承、什么样的仪式感、孩子自然就能学到什么?
话不多说,春节将至,需要的家长可以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早教妈妈育儿优选也给大家争取了新年福利价原价145,现在购买68即可带回家,5折不到,给孩子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惊喜太值了。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