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胡同这个词来源于哪个民族?

门窗网2024-03-02 07:44:22142

引言:《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北京城作为中国古代六大古都之一,它的落成和沿用正像一位翩翩君子,吸纳和承载来自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水乳交融。这座拥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古都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他从六大古都之一到新中国首都的历史转变,都值得我们去含英咀华、追本溯源。

地缘政治看北京

北京城向西为太行山的余脉、向东靠近渤海湾,向北紧贴古长城,以居庸关扼守关外,向南辐射中原地区、进而自北向南控制江南土地。明末清初杰出的史地学家顾炎武在《历代宅京记》中曾援引论断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坐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古代中原政权长期遭受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游牧民族势力和中原政权的缠斗,也遵着此消彼长的历史规律,从早中期的周、秦、汉、唐的西北建都到后来的金、元、明北京建都,都伴随着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势力从西北向东北的转移。清代性灵派史学家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就对这种游牧民族势力的转移有过他的另一番讲解。

至一二百年,而东北之气积而益固。于是,金遂有天下之半,元、明遂有天下之全。此王气全结于东北之明证也。《廿二史札记》

按赵翼的论述,后来的女真族、契丹族、蒙古族、满族正是借着这股"王气"一步步兴起,向中原挺进。

北京能够成为六大古都之一,早期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并非偶然,也不仅仅靠天时、地利得以促成,特别是元朝以后对于北京城的建设,凝结了许多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从一座北方重镇向古都的历史转变

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此,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在河北、北京这一地缘结合点、民族枢纽走向交融。到了元朝定都北京。汉人官员刘秉忠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明、清都城北京的雏形,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沿用至今。刘秉忠的学生郭守敬,官居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都水监,他构思元朝京杭大运河,打通了运河源头北京城的水系,将通州的通惠河凿引入京。在刘秉忠和郭守敬的努力下,北京这座元朝古都,变得有了形状、有了血脉。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刘秉忠和郭守敬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燕云十六州

皇城根文化的蓬勃兴起

北京的京韵文化真正得以定型,清朝的功劳不可磨灭。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清朝并非首例,但将国粹京剧、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等京韵特色定型推广,还要从清代说起。公元1644年清兵过山海关入主北京,标志着明清朝代更替。刚开始执政的清朝满族,推行的仍然是野蛮的剃发令,但很快这项政令的推广遭到了中原百姓、北京百姓的拼死反抗,清政府血腥镇压,但焦头烂额。好在清政府与元朝不同,从清圣祖康熙帝开始,不仅加强了皇族对于中原文化的吸纳学习,而且制定了兴礼教的基本国策。纵观清朝后期的历代皇帝,都严格的继承和延续了这项国策。清朝皇帝的重视程度很大方面体现在对于子嗣的教育上。甚至曾有道光嫡长子奕纬因顽劣不化,不学礼教被道光帝训斥、踢死的悲剧。足见清朝皇帝对皇子教育的严苛、对礼教国策的重视。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剃发令是谁的主意?

正是清朝皇帝一代接一代对礼教文化的尊崇和传承,使得北京作为清朝国都,富有了独特的皇城根儿文化内涵。

国粹的前世今生

京剧兴起于清朝皇宫,受到帝王、帝后们的爱戴,最甚当属慈禧。慈禧喜爱京剧,尤其喜欢看一部叫做《天雷报》的剧目。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召伶界大王谭鑫培进宫表演京剧,剧目正是《天雷报》。演出完毕,慈禧觉得不过瘾,又要求在剧情表演中增加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的场景渲染,甚至改动了两次,接连表演了三场才作罢。慈禧对于京剧《天雷报》剧目的钟情事出有因。光绪皇帝虽贵为九五之尊,但从登基称帝就被慈禧垂帘听政到短暂亲政,光绪帝和慈禧的政治冲突愈发明显,特别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更是有了包围颐和园除掉慈禧的念头。这对于曾经一手把光绪帝扶上皇位的慈禧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她特别利用京剧《天雷报》的剧情来警示、训诫光绪帝。以此看来,京剧所具有的社会教化作用,从宫廷传到宫外,成为普通百姓了解历史,掌握道德礼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慈禧御用戏楼——德和园

胡同和四合院的由来

胡同文化是老北京人对住宅习惯的记忆沉淀和思想烙印。胡同一词最早来源于元朝,胡同读音源于蒙语"忽洞"为水井的意思。所以老北京城纵横交错的各个胡同,在元朝的城市规划中,就是由一座座水井辐射出的住宅区域。有意思的是,老北京有一条名叫"屎壳郎胡同",在蒙语的意思是甜水井,和汉语思维天差地别。北京的许多湖都以海冠名,如北海、后海、什刹海,而海音源于蒙语"海子",并非大海的意思,海子在蒙语中则是大的水面的意思。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老北京胡同

北京城最大的四合院当属皇帝居住的紫禁城。而北京的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冬暖夏凉。稍微有点文化底蕴的四合院,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不仅是一种四合院内景色布置的集中体现,更是人们对北京四合院生活的形象写意。老北京人四合院生活的惬意,在这短短的六个词中提炼出来。其实四合院生活也有礼俗文化的缩影,按传统习俗来看,四合院中长辈住坐北朝南的上房、晚辈住两侧东西向的厢房,而佣人只能住门两侧的配房。这样的排布处处凸显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各得其位的儒家传统礼仪规范。由此发散出的尊老、祭祖等道德传统,恪守规矩。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大杂居

结语:古都北京包罗万象,以其特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承载了中原文明和游牧民族文化的长久交融,韵味十足;首都北京又以其政治中心、文化重心的新姿态屹立于万千城市之首,将京味文化凝聚、提炼、传承、积淀。

#2020古都京韵#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北京:一座古都背后的君子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1b7e8eb2.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