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长城的故事介绍50字(关于长城的故事20字)

门窗网2024-03-01 08:51:02810
千秋片石铭贞——济南境内齐长城孟姜女的传说

黄石关前孟姜女坟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济南市莱芜区“孟姜女传说”名列其中。孟姜女的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在济南市境内,也有着多处孟姜女的传说。

千秋片石铭贞——济南境内齐长城孟姜女的传说

孟姜女民俗博物馆

齐长城黄石关前有一座孟姜女坟

千里齐长城有著名的三大关,其中莱芜区境内有两大关:青石关和锦阳关(另一关为临沂市沂水县境内的穆陵关)。在青石关和锦阳关之间,还有一处重要的关口——黄石关。

黄石关,位于莱芜区茶业口镇上王庄村北,因建于黄石崖而得名,关下有河流自章丘区流入莱芜区境内。黄石关处在东西两山之间的谷地,关旁是石峰突起的黄石崖,崖下是自北向南汩汩流淌的沙河水。黄石崖是通体黄褐色的绝壁,迎面给人一种威严的肃杀之感,其整个崖壁如斧劈刀削一般,几乎是垂直的,崖壁上寸草不生。

黄石关的出名,与孟姜女的传说有关。

今年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在上王庄村,我听到一位叫范玉祥的人唱起一首《孟姜女哭长城》的歌谣:“一哭长城泪汪汪,点上银灯裁衣裳。未曾下刀剪,为奴自思想。思想儿夫不见面,惨坏了小姐许孟姜。二哭长城泪纷纷,做完了寒衣停绣针。搬着龙花镜,替郎试试新。不知称不称儿夫心,眼前没有穿衣人……”

从范玉祥那干瘪的嘴唇里唱出来的歌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听者无不动容乃至潸然泪下。

范玉祥今年63岁。他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听他的奶奶经常唱这首歌谣,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范玉祥还说,孟姜女就是北边章丘区的孟家峪村人,她的丈夫范喜良则是他们上王庄村人,章丘的孟家峪村和莱芜的上王庄村相隔不到15公里。孟姜女死后,没有厚葬,其棺椁埋于黄石关前齐长城南原属范喜良家的田地里,至今坟头还在,那块地村里人祖祖辈辈都叫它“孟姜女坟地”。上王庄村及周围的村子一直有祭祀孟姜女的习俗。

黄石关前,有一座坟墓,就是范玉祥所说的孟姜女墓。

2008年9月,上王庄村村民解学峰在翻盖老房子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石碑,拂去上面的尘土,见碑额上写着“孟姜女纪铭”。解学峰随即报告了时任村支部书记的范玉祥。范玉祥请来专家,仔细对碑文上的字迹进行了解读。该石碑系明朝洪武戊申年(1368年)所立,碑呈长方形,高1.3米,宽0.7米,厚0.1米。碑文清晰地记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上王庄曾名南王庄,与其正北的章丘区北王庄隔黄石关遥对,后改名为上王庄。相传,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是孟姜女的生日,上王庄村每年都在这天举行祭祀孟姜女的活动。祭祀活动历史悠久,从明朝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范玉祥就是孟姜女传说的第五代传承人。2016年,上王庄村投资一千余万元建成“孟姜女民俗博物馆”。济南境内的孟姜女传说

在济南市境内,除上王庄村以外,还有多处有孟姜女的传说。

长清区万德街道有个长城村,因齐长城自西向东从村北经过而得名。村东西两侧山峦起伏,中间是宽约1公里、南北狭长的平原,因古代曾在这里设有驿站递铺,又名长城铺。长城铺原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关口,因齐长城至此跨越南北通道的大峡谷而东行,故在此筑险隘关楼。当地相传,孟姜女就是长城铺人,长城铺至今还有几户姜姓人家,自称是孟姜女的本家。杞梁修长城累死,尸体就埋在离村不远的长城脚下,孟姜女守着坟头一连哭了7天7夜,直哭得日头无光、阴云四起,下起了瓢泼大雨,平地有膝盖深的水,长城呼隆一声坍了好几公里。后来,孟姜女投河自尽。人们还说,当年孟姜女投水的那条河就是长城铺村东的红石江(北大沙河)。河东崖的石头是褐红色的,就是因为孟姜女投河时头颅撞在了崖壁上,被她的鲜血染红。长城村原有孟姜女庙,位于长城阁子(长城上的关门楼)的左边,原址已被其他建筑物所占。据村里老人描述,他们记忆中的孟姜女庙,规模很大,1950年代末拆除庙内塑像,改作小学教室,1973年孟姜女庙被拆除,残碑碎块被当作建筑材料用于砌井和建民房。

清道光《长清县志》引《旧志》说:长城在“县治东南九十里。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1893—1980年)先生亦曾说:“从张夏到泰安道中的长城铺,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庙。”清初大学者顾炎武(1613—1682年)在《山东考古录》一书中说:“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不下十数,而人尚呼之为姜女庙。”

济南南山管委会西营街道王家庄村南亦曾有一座孟姜女庙。王家庄位于海拔975米的梯子山东北3里处。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引顾炎武《长城考》中的话说:“……至梯子山,历城与莱芜接界处为长城岭,亦有孟姜女庙。”此处的孟姜女庙,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庙中供奉孟姜女像。旧时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附近村民纷纷来此进香,很是热闹。

从西营街道藕池村向东约3里,有一山口,这是泰莱山区进入历城东南境的一个通道,山口有长城遗址。在山口西侧的谷地中,也曾有一座孟姜女庙,1960年代初被拆毁。

莱芜区境内锦阳关以南的娘娘庙村,曾有一座庙,1960年代被拆毁,石料用于修建莱明路桥涵,今遗址尚存。据道光《章丘县志·卷二》记载:“长城岭在县南百余里,……旧有孟姜女庙。”《章丘地名志》第一部分中亦说:“锦阳关附近原有孟姜女庙。《济南府志》载:‘(长城岭),土人又谓长春岭,旧有孟姜女庙。’”看来,锦阳关一带旧有孟姜女庙是确定无疑的,不过,到了道光年间就不复存在了。莱芜知县叶方恒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撰写的《长城岭新村碑记》中曾写道:“且经灾荒地震之后,岭半仅存一古庙,竟无居人。”“长城岭新村”即为现在的娘娘庙村。此所谓的古庙,应该就是指娘娘庙,大概也是上述记载的姜女庙。

在平阴县洪范池镇政府路北的洪范村南端,有一姜女阁,位于洪范池泉群的姜女池畔,它是济南市境内现存唯一的孟姜女祠。姜女阁为明代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三代帝王师、今平阴县东阿镇人于慎行(1545—1607年)创建。姜女阁于崇祯五年(1632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先后予以重修。姜女庙为2008年重修,原为姜女阁,重修时用上了原来的门上槛,上书“姜女阁”。姜女池,曾称玉女池,相传为孟姜女洗浴处。距姜女阁不远的狼溪河畔,在于慎行墓地前右方不远处,还有姜女坟。

千秋片石铭贞——济南境内齐长城孟姜女的传说

黄石关

孟姜女传说的演化

孟姜女的原型是春秋时代齐国人杞梁之妻。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49年),齐庄公率领远征军长途奔袭晋国,无功而返。回军途中,齐庄公绕道偷袭晋国的盟国——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齐国大夫杞梁战死在莒国城下。齐庄公带着杞梁的尸体返回齐国,在齐都临淄郊外遇到杞梁之妻,他想就地祭吊,却遭到杞梁妻子的反对。齐庄公只得去她家举行了祭吊之礼。

由此可见,杞梁妻子是个恪守礼法、懂得节制哀怨情感的女性。

200多年后,孔子的弟子在《礼记·檀弓下》中说:“齐庄公袭莒……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杞梁之妻开始出现哭,而且,她这一哭,还直接成了一种风俗。战国时期,《孟子》中引淳于髡的话说:“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王豹和绵驹都是春秋时期的歌手,二人的善唱,深深地影响了当地。杞梁妻子因为善哭,和上述二人一样也改变了齐国人的习俗,使得齐国妇女都喜欢唱她的哭调。

到了西汉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开始从悲歌而变为崩城。

西汉大文学家刘向在《列女传·齐杞梁妻》中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至于杞梁妻哭崩的是哪一段城,这里没有说。到了东汉初年,王充在其《论衡》里说,杞梁妻哭的是杞城。三国时魏文学家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绎,说杞梁妻哭崩的也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杞城故址位于今安丘城东北18公里处的黄旗堡镇杞城村周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琴操》文,认为,杞梁妻哭崩的是莒城。

杞城也好,莒城也罢,似乎都与齐长城或者长城无关。近年来,有人从泰安市肥城陶山幽栖寺曾藏有的一篇《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石刻碑文中发现,杞梁妻哭的是齐长城。

光绪《肥城县志·古迹志》载录《优婆夷阿刘造石浮图铭》是有关齐长城与孟姜女传说的重要文献,其中有:“……有清信优婆夷阿刘,为亡过夫、亡过男,在禅院内敬造七级浮图一所。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却背孝堂,郭巨埋金之地。西临驲驿,共飞云而竞远;东望天孙,耸崇岩而切汉……”此七级石塔的位置,前望古老的城堞,那是当年杞梁之妻为之恸哭的长城;背依孝堂山,那里是孝子郭巨埋儿获得天赐黄金的地方;西边毗邻驿站,驿道上的车马与飞云竞奔远方;东望天孙泰山(泰山在古代又名“天孙”,即天帝之孙),泰山的峰岩高耸入云直插霄汉。据此,这禅院和佛塔的具体位置肯定是古平阴城,也就是今天长清区孝里镇东障一带。

从《左传》的记载到唐代开元年间的1200多年,孟姜女传说的发生地似乎都没有离开山东,且除了郦道元,发生地都在山东中部。顾颉刚先生说:“山东省的中部(淄水到泰山)是一个孟姜女故事的区域。”

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贯休有一首题为《杞梁妻》的诗,曰:“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一号城崩寒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在这首诗中,传说的发生地开始向“秦长城”转移,时间上也把春秋时期的事挪到了300年后,与秦始皇联系在一起。这一题材也逐渐进入许多诗人的笔下。如,元代杨维桢有一首《杞梁妻》的诗:“极苦复极苦,放声一长哀。青天为之雨,长城为之摧。为招淄水魂,共上青陵台。”历代诗人歌咏,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孟姜女所哭长城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前人已有过质疑。清朝康熙时期陈梦雷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图书集成·职方典》“山海关”条云:“不知其为长城者,乃泰山之下长城,非辽东之长城。”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在《长城考》一文中说:“长清邑东南九十里有长城,且有孟姜女庙。其城西自广里,东至于海,然在长清境内,业已倾颓,仅存遗址。至泰山之阴、历城境内,则崇高连亘,言言仡仡,依然坚城。至梯子山历城与莱芜接界处,为长城岭,亦有孟姜女庙。土人直以为秦之长城,误矣。”

从元代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到明代,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为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老百姓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良、万喜良等),加入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讹传是处又何妨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的孟姜女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发现了北宋祥符(1008—1016年)和清嘉庆(1796—1820年)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3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2000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姜女和杞梁,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正如传说是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山海关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其实孟姜女是哪里人、哭长城发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传说早已成为长城文化甚至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2702990b.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