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新加坡李壁消防的重要性

门窗网2024-04-15 06:17:54230

疫情期间,许多朋友都将一些经典好剧翻出来细品,元二也不例外。去年的爆款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描绘宋代世俗人情的良心剧。

在这部电视剧的开头,讲到小蝶姑娘因为被短缺了炭火而与厨房起争执,这段剧情里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却恰好反映出制作方的细致用心。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这个细节就是:行者报晓。

01 行者报晓

什么叫做行者报晓呢?

就是寺庙的行者,即还没有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上敲打铁牌子或者木鱼,挨家挨户播报天气预防,为普通市民提供早起叫醒服务。

电视剧《知否》里描述的正是这样一副场景。

一位身材高大的带发行者,一边敲打手中的铁牌子,一边高声揭示:“卯时正刻,新日换旧月,积雪未化,注意添衣。”

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早上5点整了,今天的太阳快出来了,昨儿的月亮眼瞅着已经下去了,夜里的积雪还没化尽,天气冷,各位施主注意多添衣保暖呢!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行者报晓


简单十六个字,既报出时间、天气,又为用户提供着装参考,集合了早起叫醒与天气预报于一体的贴心服务。

更难得的是,这种服务还是上门服务,行者是沿街报晓,而且有各自的负责片区,无论你是达官贵人,或是市井小民,都能享受到这种来自公益机构(寺庙)的公共服务,堪称福利。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方,日间求化。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

《梦梁录》里则记载:“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从史料来看,在两宋时期,行者报晓已经非常普遍,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度:

一是每位行者有各自的负责片区,严格考勤,无论风雨霜雪,不敢缺席

二是报晓的行者通过白天化缘获取报酬(日间求化),虽没有强行规定每户给多少,但也有一定的俗例。

三是报晓的方式是敲打铁牌或木鱼,这种具有寺庙特色的提醒方式,很容易将“行者报晓”与其他的报时活动区分开来。

古代除了这种由寺庙杂役担任的报时方式外,还有一种特色报晓:鸡人呼旦。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02 鸡人呼旦

什么是鸡人呢?

肯定不是长得像公鸡的鸟人,也不是像《西游记》里昴日星君那样的大公鸡精。

鸡人是古代的一种职官,主要负责祭祀用鸡的畜养,以及担任守夜报时的职责。

前者好理解,养鸡的人就叫鸡人。

那后者呢?

为何报时员也要叫这种惹人误会的名称?要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到两宋时期,早就不需要通过公鸡的作息时间来判断时辰,我们有一整套的计时装置,比鸡鸣科学,也比鸡鸣稳定。

然而,历史是具有延续性的,鸡人之名既然早就确定,后辈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尽管他们可能根本没养过鸡。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鸡人的历史,要追溯到西周时期。

最初,鸡人只是负责作为祭祀的供鸡——鸡牲的饲养以及挑选工作,比如选哪种毛色、多大尺寸、健康是否达标的公鸡。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载:“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

但很快,鸡人的职责就得到拓展,从鸡牲饲养员,发展到祭祀时的报时工。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记载:“大祭祀, 夜呼旦以嘂百官。”

注文:“呼旦以警百官,使夙兴。”

嘂,就是叫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大声呼喊。

这段记载表明,鸡人已经具备了在早上叫醒百官、督促他们好好工作的职能。


不仅如此,鸡人的呼喊还有鸾铃相和,也就是通过鸣铃的方式,依次传递给更多的守夜人,共同示警,使百官保持清醒状态。

《周礼》记载:“大祭祀,(巾车)鸣铃以应鸡人。

《周官义疏》则解释:“案,鸡人唱之,仍有递相传者。……鸡人主呼旦,鸣铃以和之声,且警众。”

“巾车,掌路有鸾声,因使鸣铃以应鸡人。”

秦汉时期,鸡人的职能则从祭祀相关彻底转化为守夜报时,成为专职报晓官。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鸡人是如何报晓的?

答案:最初是模仿鸡鸣声,后来演化为唱鸡鸣歌。

汉代宫廷中已经有了漏刻计时的制度,孔壶为漏、浮箭为刻,能够比较方便地掌握一天十二个时辰,精确到某刻某分。

但与科学计时仪器相对应的,利用鸡鸣司时报晓的现象仍然存在

《西京杂记》中记载:“成帝时交趾越巂献长鸣鸡, 伺鸡(报)晨, 即下漏验之, 晷刻无差。”

不过,宫廷养鸡毕竟不方便,而且鸡鸣报晓也存在明显误差,很快就被漏刻司时彻底取代,鸡人也成为掌握漏刻、报此报时的一名宫廷侍官。

为了还原鸡鸣报晓的原生态习俗,最初鸡人会模仿鸡鸣声

清代毛奇龄《续诗传鸟?名卷》记载:“但取善作鸡鸣者以代之,谓之鸡人。”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鸡鸣逐渐演化为歌曲,也就是鸡鸣歌

宋代李壁所著《王荆公诗选》中,对王安石的诗句“虎士开阊阖,鸡人唱九霄”解释云:“汉官仪:宫中不畜鸡,汝南出长鸣鸡卫士,于朱雀门外专供鸡鸣。又应邵曰:梦歌今鸡鸣歌也。”

由此可见,在宋代人看来,鸡人,也就是这些长鸣鸡卫士,他们是用歌唱的方式来报晓的。

《东坡志林》中也记载:“余来黄州,闻光黄人二三月皆群聚讴歌,其词固不可解,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高下往返,如鸡唱尔。与朝堂中所闻鸡人传漏微有所似,但极鄙野尔……今余所闻,岂亦鸡鸣之遗者乎?今士人谓之山歌云。”

当时的名臣王安石、苏东坡都印证了鸡鸣歌的存在,这也说明,这种报晓方式在当时的宫廷早已是定制,有完整的管理体系。

鸡人虽小,却是关系到时辰统一的大事,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03 谯楼更鼓

如果说行者报晓,主要是针对老百姓;而鸡人呼旦,则是针对宫廷皇族。但要统一计时,使得宫内宫外、朝野市井的时间是一致的,就还须有一个标准:钟鼓。

有句成语叫作“晨钟暮鼓”,也就是寺庙早上撞钟、晚上击鼓,以此报时,也暗含着时光流逝须当珍惜之意。

其实,除了寺庙,古代稍大的城市也有设有钟楼、鼓楼,这便是为统一全城时间而设的。

《宋史》记载:“国朝复契壶之职,专司辰刻,署置于文德殿门内之东偏,设鼓楼、钟楼于殿庭之左右。”

通常,钟楼、鼓楼也被称为谯楼,谯楼本意是指高楼,用于城防军事需求,与钟鼓楼往往合而为一,因此二者也常被混称。

《辞源》中对谯楼的解释:“城门上的望楼,俗称鼓楼。”

而除了钟鼓楼设计,与之配套的则是打更,合称更鼓制度。


《知否》里的片头细节,古人的早起叫醒服务,和尚也有兼职


打更,也叫击柝,柝是一种木制的响器,长尺许,有柄,击之则“梆梆”作响,俗称梆子。打更之名,则是因为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每个更点都会报时。

打更的人,则被称为更夫。

影视剧里时常有这样的剧情,夜间更夫敲着梆子,口呼:“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可见,更夫除了报时,还有防火、防盗的作用

东汉卫宏所著《汉旧化》中记载:“昼漏尽,夜漏起。宫中宫卫,城门击刀斗。周庐击木柝,劝呼备火。”

更夫起初是军官、差役担任,后来也由体弱病残的穷人担任,身份低贱,被人视为“台隶”。

古代谯楼建设非常重要,更鼓分明甚至成为评价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如果谯楼破旧,会被认为是失职,要承担相应责任。

比如,宋仁宗天圣年间,永州谯楼破旧,名臣张大成看到后非常不悦,评价道:

“一郡眉目,顾忽弗理,挈壶氏于,不安其职;鸡人司晨、抱关吏击析以警夜,如燕巢幕,何以观政!他日遗新使君忧,或稽其违,殆无辞也。”

由此看来,谯楼更鼓制度,正是基层政府以谯楼时间为依据,组织人手巡更守夜,达到计时、报时、维护治安等目的,深受统治者和地方官重视。

小结:从鸡人呼旦到谯楼更鼓,以及深具两宋特色的行者报晓,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现代意义的钟表,但却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了从早到晚的报时问题,方便百姓生活。

古人智慧,在今人看来,更是历史隽永深刻的韵味。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6b8ea59e.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