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屠自后断其股的股古义今义(屠自后断其股的股古义今义)

门窗网2024-03-04 01:40:11550

文言文阅读技巧

1、基本方法为添字组词法和同义替代法。

例如:余忆童稚时:余:我(同义替代);忆:回忆(填字组词)。

注意根据上下文考虑清楚该词是什么意思,组词要准确。

2、通假字的解释格式为:……通……,……。即先指出通哪一个字,再解释。

例如: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注意熟记常用的通假字,比如:女-汝,直-值,知-智,反-返,蚤-早,那-哪,亡-无,邪-耶,被-披,坐-座等。

3、古今异义词的解释要准确,还要记住其今义。

例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常见的较为重要的古今异义词: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5)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6)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7)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嬴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8)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例句: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9)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龟虽寿》)

(10)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11)谢:古义:谢罪,道歉。 今义:感谢。 例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12)是:古义:这,这样…… 今义:表判断。 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13)既:古义:已经,……之后。 今义:既然。 例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14)再:古义:第二次、两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15)尝: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例句:尝趋十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16)亡:古义:逃跑,丢失。 今义:死亡。 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17)烈士: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8)卑鄙:古义: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义:言行恶劣,不道德。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19)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而献出生命。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20)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例句: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无条件关系。例句: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2)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事实的连词,虽然。例句: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3)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姐妹在内的至亲。今义:专门指族外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例句: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

(24)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黄金。例句:请献十金(《公输》)

(25)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例句:两股战战(《口技》)

4、一词多义,既要牢记常用的义项,又要根据上下文准确判知句中该选取哪一义项。

常见的较为重要的一词多义:

(1)备:①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固: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②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③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④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⑤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3)故: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 ②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④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顾:①回头看(元方入门而不顾《陈太丘与友期》)②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③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5)或:①有时(或王命急宣) ②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③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6)绝:①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③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④极高的,陡峭的(绝巘多生怪树)

⑤断绝(以绝秦望)

(7)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8)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④ 占有(不名一文)

(9)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10)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②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11)胜:①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④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2)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

③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 ④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3)数:①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 ②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③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4)遂:①完成(已遂述数行) ②就、于是(遂逐其师)

③因而(恐遂汩没)

(15)徒:①仅仅、只(徒以有先生也) ②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③空、白白地(老大徒伤悲)

(16)为:①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②做,制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是(此不为远者小) ④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⑥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7)谓:①说(谓为信然) ②对(谓先主曰)

③是(太守谓谁) ④认为(予谓莲)

(18)鲜:①鲜艳(芳草鲜美) ②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9)寻:①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②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20)遗:①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

③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21)已:①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③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④已经(骨已尽矣)

(22)卒:①士兵(卒买鱼烹食) ②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23)坐:①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②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③通“座”,座位(满坐寂然) ④犯罪(何坐?坐盗)

对于常见的一些虚词,如:以、于、而、乃、之等,要注意记住其常见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解释,如果现代汉语中有相近的词语,就进行解释;如果现代汉语没有该用法,则只须说明用法即可。

(1)之

①代词,他(们)……。一般用在动词、介词之后。例如:驱之别院:之:它,这里指癞蛤蟆。

②助词,的。一般用在名词之前。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之:的。

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不翻译。一般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前。例如: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不翻译。

④动词,到、往、去。一般用在地点词语之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到。

⑤助词,用在时间词后,补齐音节,没有意义,不翻译。例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齐音节,没有意义,不译。

(2)以

①介词,表工具,用、拿、把。一般用在名词或代词前。例如:徐喷以烟:以:用。

②介词,表原因,因为。有时候和“故”搭配。例如: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以:因为。

③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一般用在动词前。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来……。

④介词,表凭借,凭,靠,一般用在表示身份或者能力的词语前。例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

⑤动词,认为。例如: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

⑥固定用法

A、“以……为”或“以为”:把……作为,认为……是,凭借……做。例如: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义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可以为师矣

B、“以是”或“是以”:因为这,因此。例如:

余是以记之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C、“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乃

①副词,才。 例如: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②副词,竟、竟然。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③动词,是、就是。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④连词,于是、就。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⑤代词,你、你的。 例如: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4)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如: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如:“受制于人”的“于”。

④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例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5)而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例如: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6)其

①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如: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其恕乎(《〈论语〉十则》)

5、文言翻译

①坚持直译为主的原则,尽量落实到字上,重要的字词和句式,在译文中一定要有体现。例如:

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师 焉

几个 人 行走 一定 有 我 老师 在其中

几个人一道行走,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舌 一 吐 而 二 虫 尽 为 所 吞

舌头 吐出 全部,都 被 吞吃

癞蛤蟆舌头一吐出,两只虫子就全部被它吞吃了。

②根据上下文,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语句更加通顺。例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道路也很遥远。

③在保证语意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对语句进行一些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例如:

徐 喷 以 烟

慢慢地 用 烟

慢慢地用烟来喷它

④专用名词一般不需翻译,比如人名、官名、朝代名、年号名、地点名等。

⑤对于一些实在没办法对译的词语,可以考虑意译。

6、语句停顿

(1)句间停顿

①句子相对完整。主要看谓语动词,有时可以从上下文相同的句式中得到暗示。

②注意句末语气词。哉、矣、焉、也、乎、耶等。

③注意句首连词或副词,如:然、则、乃、盖、岂、夫等。

④注意题目要求,看是加标点还是画/。

⑤如果题目没有明确画几处,那么可以参看分值确定,一般为0.5分一处,有时为1分一处。

例如: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庭 有 八 杉 长 短 巨 细 若 一 直 如 引 绳 高 三 寻 而 后 枝 叶 附 之。

(2)句中停顿

①主语后。

②谓语后。

③句首虚词后。夫、然、而、则等。

④产生歧义的地方。如:其一/犬坐于前

⑤一般停顿一处,有时停顿两处。

例如: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1分)

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3)判断技巧

①一般而言,题目中如果明确为“断句”,则属句间停顿;“停顿”则为句中停顿。

②根据语句长短判定,一般而言,如果语句较长,则多半为句间停顿;反之为句中停顿。

③宜昌近三年中考,都是句间停顿,分值为2分,画3处或4处。

6、省略成分补充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可以省略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应该根据语境准确地补充出来。

①省略主语,如: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省略主语“渔人”、“小口”,补全应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②省略谓语,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 三而竭”中省略了动词“鼓”, 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

使与台齐。(《童趣》)

省略了宾语 “身”,完整的应为:使(之,身)与台齐。

④省略介词“于”,如:

场主集薪其中。(《狼》)

完整的语句应为:场主集薪(于)其中,“于”表方向、处所,译为“在”。

⑤省略量词,如:

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⑥其他承前省略的情形,如: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7、实词解释技巧

①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词的含义。例如:堕而折其髀:大腿。

②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缰绳、笼头

③组词法

古代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与现代的一个合成词。例如:从先人还家:跟从

④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相同语素。例如: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赴汤蹈火)

⑤语境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例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牵、引。

8、文言翻译得分点把握

①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

②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③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④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备战中考,复习资料分享——常考古今异义词

备战中考,复习资料分享——课内重点文言字词梳理

备战中考,复习资料分享——常考成语复习

更多资料,敬请关注@凡人校事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76782dc4.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