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道家的灵界与法界介绍

门窗网2024-04-21 10:55:13480

前文:住于境则心不清净——《金刚经》研习(十四)?二?

金刚般若研习 (第十四集)—— ?三?

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底下是须菩提的答覆。

经【不也,世尊。】

这是两番的问答,佛问,须菩提答,须菩提两个答覆都是:不也,世尊。

【不也,含有唯唯否否之意,不完全作否定解。】

这个意思很深,因为前面说,菩萨不住相布施,那个福德不可思量。世尊在此地举一个比喻,用虚空做比喻,这里说的是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虚空就是平常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个意思,用虚空法界来做比喻。恰不恰当?非常恰当,为什么?因为他不住,那个心量没有界限。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量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它的范围就是虚空法界;一有分别,一有执着,那就有限,那个圈子就很小。所以这个比喻非用虚空不可,唯有虚空法界才能够相比。佛问:虚空可不可以思量,能不能想像?不也。这个“不也”,不是说不能,不是说不可思量,不是这个意思,它不是一个肯定的答覆词,它的意思就是,不能这样说法,不可以这样说法,含有这个意思在。不是肯定也没有否定,不能这个说法。

【佛说经,随举一法,皆赅十方(赅是包含)。盖佛法皆从无量无边性海中流出,故重重无尽。】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用虚空比,道理在此地,虚空的确是大,尽虚空遍法界的确是大,但是还不能比,因为真性比虚空还要大。佛在《楞严经》上有一个比喻,佛把真如本性比作虚空,把我们现前这个太虚空、十方虚空,比作一片云彩。诸位想想看,云彩大还是虚空大?十方虚空在我们真如本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一样。所以虚空也不是真的,它也是缘生之法,也是当体即空。禅家有所谓粉碎虚空,这个口气好大,是不是真的?真的,一点也不假。永嘉禅师就讲过:“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粉碎虚空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

【十方非定法,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无有定法可得,所以不可住。】

道理就在此地。佛所说的一切法,这个道理在《金刚经》后面讲到,佛所说的法不能执着,我们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决定不能执着它。正是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也要把它放下,也不能够放在心里,何况一些不是佛所说的法,怎么可以执着?佛所说的法也都是假名,没有定法可得,无有法可得,所以不可住。譬如佛说的菩提,佛说的涅槃,佛说的佛果,都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不但如来果地上没有执着,后面举的例子好,初果证得须陀洹了,他有没有执着证得须陀洹?没有!如果有,他就没有证得,他还着相。佛举出这个例子,从小乘开始一直到如来地,没有一个是有执着的。未证法身以前,分别是有,执着没有,证得法身之后,虽有分别,非常的微薄。

我们晓得这个事实,自己才晓得应该如何用功,什么叫真正的功夫,要搞清楚。真正功夫绝对不是我一天念佛两万声、三万声,不是这个。你看《坛经》里面讲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他自己认为他念《法华经》三千遍,别人比不上!见到六祖,给六祖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看到了,就问他:“你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你一定有感到骄傲之处。”我们现在讲感觉到骄傲,法达就是他感觉得他有骄傲的地方。六祖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念《法华经》三千遍。那不是功夫!三千遍念下去,一窍也不通。什么是真正功夫?真正功夫是离开分别执着,心清净了,这是真正功夫。这就说明法达三千遍的《法华经》,他有执着、他有分别,虽然经念得很熟,经义不通,但是不能说他没有好处,因为他有这个基础,六祖给他一喝斥一指点,他就觉悟了,他就明了、就通达。诸位想想,没有这三千部的定力,三千部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念不完,那个就是修定,没有智慧;有这个基础,一点,智慧开了。

所以我们要晓得什么叫功夫,真正的功夫,《金刚经》很高明,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一切事要认真、要好好的去做,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很圆满,心里面若无其事,没有分别执着,这叫做功夫,两边不着。念佛也不例外,如果你有定课,我早晨早课定了哪些课程,晚课定了哪些课程,要认真去做,一天不能缺。除定课之外,散课,散课或者是诵经或者是念佛,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就放下,不要紧,散课。也就是说,当我们有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把读经、念佛放下,好好去做事,事情做完了,佛号又提起来了,这就叫不间断,与不间断那个意思相应。所以不间断不是叫你在事上一天到晚都不间断,那你就不能办事了。我们在工作当中,许多工作是需要思考的,需要思考,思考当中不能夹杂着佛号,不能夹杂着佛经,不可以的,只有把佛号放下,这是正确的。功夫要纯要熟,你就会得受用。

【一切法皆是同体,在性体上原是一个。若领会得,方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句话,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很多,一般同修也都能记得,也都能说得出,但是它真正的意思很深很广。心是本体、是能变;佛与众生是现象、是所变,能变是一个,所变的纵然再多,都是从一个能变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它同体,同一个心。这个地方讲的众生,意思很广,不能搞错了。众生是九法界的众生,是这个意思,佛是圆满觉悟的人,九法界众生都是迷,没有完全觉悟,菩萨比我们是觉悟,比佛他就迷了,他就没有觉悟,九法界都叫众生。此地讲的众生,除佛之外统统包括在其中,不但九法界有情包括在其中,无情的众生也包括在其中。无情就是我们讲的依报的环境,九界有情众生他的生活环境,佛法里面叫无情,我们现在的名词叫植物、矿物,这是无情的;动物是有情的,我们现在这样的分法。这些都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全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同体。这就说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本体,所以这三样没有差别,一而三、三而一。

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作体,我们用同样一个黄金造十法界,我们把它造一个佛像,造一个菩萨像,造一个罗汉像,乃至于做一个小狗、小猫,做个畜生像,金的成分一样的,重量一样的,价值也一样的,哪有差别?没有差别。不能说这个佛像就特别贵一点,那个小狗、小猫就便宜一点,没有那回事情,成色一样,重量一样,价钱相等,不可能因为这是佛像价钱就高一点,没有这个道理,三无差别。

从这个比喻当中,诸位细细的去体会。体用不二,性相一如,这些话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意思完全相同。佛说法,许许多多这些话,可以拿来互相解释,这个样子,它的意思你才真正能够明了,才能够体会到。佛用这种方法来说,他的妙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着,怎么说都行。性相一如,行!体用不二,也行!三无差别,也行!怎么说都行,不要执着言语,不要执著名词,这就对了。所以一切方式,无非是叫我们离分别、离执着,否则的话讲一个名词就好了,何必讲那么多?他有他的用意在。这些都是《金刚经》里面重要的宗旨。

【十方皆在虚空中】

方位没有一定,这是众生假设的一个现象,没有事实,所谓是抽象的概念。空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都是抽象的,都不是实在的。但是都没有离开虚空,十方没有离开虚空,时间也没有离开虚空。

【使知十法界,同在吾人一念心中。】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变现出来的?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怎么会变现出来的?一念当中变现出来的。一念就是有念,就现相;无念现相就没有了,有念就现相。

【因果森然,而不碍同一性空。】

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法界?这里面有因有果,因缘果报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会错乱。善因得善果,恶因有恶报,这是真理、是定律。浅而言之,成佛之因是平等心。那个心怎样平等?没有分别就平等,心还有分别,哪里会平等?平等是佛心,也就是平等心是因,成佛是果。六度心是菩萨。菩萨,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金刚经》就是教菩萨的。菩萨不住于相而行布施,不住于相,执着没有了,那个不住主要是讲执着;执着没有了,不执着了,而生其心,生心难免还有分别,不过他的分别很薄、很淡。没有我们那个界限划得这么清楚、这么严重,没有,他很轻、很淡,所以他是菩萨。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我们经虽然还没读完,读了十六段,大致上情形我们了解一些。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菩萨是一切都舍、都放下了。那个舍还没舍,放下还没放下,那就是微细的分别,所以他是菩萨。辟支佛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因,果报是辟支佛。辟支佛在三乘佛法里面他是中乘,二乘法里面那他也是小乘,他比声闻要高,比声闻智慧高。声闻断事,烦恼事相断了,贪瞋痴确确实实没有了,习气还在,还有贪瞋痴那个样子在。有没有贪瞋痴?真的没有了,但是贪瞋痴样子还在,他确实是没有了。可是辟支佛习气都没有了,这就是他比阿罗汉高明之处。声闻修四谛,苦集灭道。什么因,什么果,哪里能够错得了?错不了的。声闻用四谛法,苦集灭道,把三界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了生死出三界,超越六道轮回。

六道里面,天道,天有二十八层,不是含糊笼统讲一个天,那不行!二十八层里面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天人的条件,完全修的禅定,在我们一般讲,世间禅定里面高段的,果报到无色界天,这是我们讲凡夫,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体不是个好东西,身体是色相,他连这个东西也不要了,不要这个身体,高级凡夫!在我们中国,老子体会到这个意思,老子常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身体是大的忧患,没有身体多好!高级的凡夫,无色界里面没有身体,我们一般人称灵界,大概有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讲有神识,住在那个境界里面;他不要身体,是高级凡夫。低一级,色界有十八层天,这十八层天里面有身体,当然有身体就有身体生活的环境,这个身体要住,要房子住,要居住的环境。欲他没有了,色他有,他有衣服,他不要饮食,他没有饮食;色界天人禅悦为食,他不要饮食。

由此可知,我们要饮食来维持我们的生命,其实这也是个错误的观念,不吃饭照样可以活下去,活得很好!你要是不相信的话,你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这个图书馆有,很多地方都看得到。虚云老和尚距离我们不太远,年谱里面记载老和尚常常入定,一定就十天半个月。有的时候他一入定二十多天,出了定精神饱满;一般人十几二十天不吃饭,饿死了;他没死,他一出定精神饱满。这就证明佛讲色界天人禅悦为食,有道理!色界天人都有很深的禅定,不要饮食。所以它叫色界,欲没有了,欲是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他没有了。由此可知,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六层天人财色名食睡统统有,不过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但是他还有需要,只是很淡薄就是了;不像我们人间五欲那样的浓厚,他淡了,他还有。

色界跟无色界要修禅定,佛跟我们讲,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才能够到色界、到无色界。欲界天要修十善业道,修十善生天,生欲界,四王天、忉利天。欲界往上面去还有四层,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单靠十善不行,单靠十善顶高的只能到忉利天,再往上去怎么办?要加上禅定,他的禅定功夫不够、不到家,所以叫未到定。他有一点禅定的功夫,真正的初禅他没有得到,他得到初禅,那就到色界去了,不在欲界了。所以他有没有成功的、没修成的那个定,加上十善业道,才能够生在欲界上四层天。

人的业因是五戒十善。在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是五常,中国儒家的教学是以伦常为教学的宗旨。伦是伦理,就是教给你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这叫伦理的教育。常是讲什么?常是讲品德的修养,常道,决定不能离开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慈、道义、智慧、礼节、信用,要讲这五条,这才算是人。人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人讲究这五种德行,具足这五德,来生可以得人身;如果没有这五样,来生人身就得不到。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五戒,五戒的意思跟儒家讲的五常是一样的,只是名相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譬如儒家讲仁慈,佛法讲不杀生,不杀生就是仁慈。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用,都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五戒、五常真正做到,来生才能得人身,我们自己要冷静想一想,这五条我做到了没有,如果没有,来生人身得不到。

人身得不到得什么?再往下去看。畜生,畜生的业因是愚痴,愚痴堕畜生。什么叫愚痴?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搞不清楚,把真的当作假的,假的看作真的,这是愚痴。我们今天讲修行,佛法是正法,把正法当作邪法,邪法当作正法,这是愚痴。像这一类的颠倒,善恶颠倒了、看错了,善的看作恶的,恶的看作善的;邪正颠倒了,邪的看作正的,正的看作邪的;是非颠倒了,这叫愚痴。糊里糊涂,搞不清楚,这个因来生是畜生因。饿鬼道,饿鬼的业因是贪,不管贪什么,贪是饿鬼的因。贪财、贪色、贪名,乃至于贪佛法,也要变饿鬼;不是讲你贪的对象,是你有贪心,贪心是饿鬼心。一个人贪心很重,鬼头鬼脑,贪心就是鬼心,鬼就是贪。我们想想,十法界业因我们到底是哪一条重,就想到将来我们会到哪一道去,这都不必问人。地狱是瞋恚心,瞋恚嫉妒心重,果报就在地狱。所以你就晓得,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这贪瞋痴的果报,非常可怕。佛教我们要离贪瞋痴,用布施来对治贪毒,用忍辱来对治瞋毒,用智慧来对治愚痴。

这就是此地讲的因果森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细说说不尽。每一个众生因果都不会完全相同的,都不一样,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作自己受,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道理清楚了,真相搞清楚了,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有能力造命,当然有能力改命,而改得最彻底的、最圆满的,无过于佛法。世间种种改造命运,纵然能改,改得很有限,不够彻底、不圆满,唯独佛法能够彻底把我们改正过来,改凡成圣,改九界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所以要想改造命运,不能不学佛。

底下讲,“而不碍同一性空”,十方皆在虚空之中,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我们自性之中,不碍同一性空。自性没有一物,它的相是空相,就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它的相是这个样子。虽然它空,它是虚空,它不碍诸相发挥,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显在它里面不妨碍,这些事实我们也要很用心的去体会。《楞严经》实在是一部很好的经典,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开智慧的《楞严》,真的是令人开智慧。《楞严经》上就有很多好的比喻,说明虚空跟我们一切的现象不相妨碍,正如同我们现在看电视的荧幕,荧幕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样的现象都可以在那里现,不相妨碍,彼此都不妨碍,就这个道理。性空,不拒诸相发挥。佛说了这么多的比喻,比喻的主题在哪里?底下这一句,要把它的主题给我们说出来,主题就是福德不可思量。

至此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c4216c5f.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