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电影没事偷着乐(电影没事偷着乐演员表小树)

门窗网2024-03-06 06:48:14205


反对改革开放的人,有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让人哭笑不得,就比如这个关于出生率的问题,充分反应了他们智商方面的问题。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农业时代的自然经济模式。那时候农村人的追求,几乎就是用粮食填饱肚子,其它方面的追求根本就谈不上。当时来说不要说计划生育观念,就算是有人不想生孩子,也完全不可能,因为根本没有任何节育措施可以采取。

第一、中国计划生育的提出。

1957年马寅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三点建议:一是进行新的人口普查,坚持进行人口动态统计,在此基础上确定人口政策;二是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实行晚婚。实行生两个孩子有奖,生三个孩子征税,生四个孩子征重税;三是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流。

这充分说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已经摆在了专家学者面前,认为应该及时采取计划生育的措施。

第二,为什么没有早点采取计划生育措施。

实际上,马寅初的出发点虽然是为国家发展大局考虑,但他的意见却遭到了当时的很多领导反对,说明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可行性。

没有可行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我们的工业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全国的人口采取节育措施需要的物资。另外一个原因,当时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在工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人口资源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优势。

第三个原因是,当时的我国农村,文盲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多子多福一直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不管是一个生产队还是一个家庭,没有劳动力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宣传计划生育的难度,可能要比清军入关后剃发易服的难度更大。

第三,那时候生养孩子的成本低原因是需求低能活下来就行。

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说,农村人口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生养孩子的成本低到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一直到七十年代中期,农村人生了孩子只有母乳吃,母乳不够吃就跟着大人一起喝小米粥玉米面粥。两三岁开始能走路了,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在外边玩,只要保证了吃穿就不需要任何资金投入。甚至,吃穿就算不足,冻点饿点只要不死,生了病从地里找点草药,能治好就治好了,治不好夭折的也不少。

第四,当时的教育成本低,主要原因是教育没有出口。

同时,那时候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除了一年一两块钱的学费书费,就只需要一张纸一根铅笔。在本村上完五年级,每年用在教育上的花费虽然不大,也有五六元。所以很多人家的孩子不上学,或者早早的就辍学,到地里割草补贴家用。

之所以很多家庭不重视孩子教育,原因是所有受教育的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农村的直接去种地,城市的一开始安排工作,后来也去农村种地。所以学习成绩什么的,基本不用考虑。这样教育的成本,因为教育动力不足,跟现在的人们没法相比。

第五,那时候住房成本低,不像现代人这么讲究,只要有个地方睡就可以。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庭,不管家里有几个孩子,家里的房子祖上传下来几间就住几间。从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农村盖房子的家庭极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所以一家人挤在原有的房子里,好几个人挤在大炕上。

家里有孩子大了该结婚了,也没有女方单独要房子,知道根本就不可能有。结婚的需要单独占一间房,就只有其他人往别的房间里挤这一个办法,新婚夫妻与其他人住双里间,一般屋子连个门都没有,只好在门口挂个门帘。1975年以后,开始有盖新土坯房或者砖包皮房子的,情况有所好转。

城市的住房情况,与农村正好反过来。五十年代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各单位一般有房子分,一家一间两间或者三间的,跟《父母爱情里》的情况差不多,随后十几二十年就一直那样。新参加工作的,大多数连个单身宿舍也不会有,需要跟别人合住集体宿舍。城市的孩子大了要结婚,同样没人提房子作为条件,也只需要一间屋子能住在一起就行。为了结婚,当时城市人能想到的办法都想过了,只要有一间屋子住,不拘什么情况。有的家庭自己找材料在空地搭盖,可以参考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或电影《没事偷着乐》,当时北京上海就那种情况其它地方可想而知。或者也有很多人,在单位找一间废弃的库房,或者不管什么房,只要能挡雨就行。

第六,现代人生育意愿低,不是因为养不起。

经济越发达,年轻人生育意愿越低,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跟养不起没多大关系。这个是大家都明白的情况,不明白的只可能是口头不明白,就不多说了。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c799bcfd.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