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3823889

官方客服电话

孕妇可以吃黄鳝吗早期(孕妇可以吃黄鳝粥吗早期)

门窗网2024-03-09 11:53:321036

成鳝的饲养高效管理关键技术

养殖黄鳝获取高产高效,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或环节值得引起重视。

1.苗种的选择

黄鳝种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深黄大斑鳝,其体色深黄并杂有大斑点,这种鳝种长得快,个体大,食性广,繁殖率高,护卵性好,是养殖和选育种的最佳品种之一,缺点是有大吃小的习性。第二类是土红黑斑鳝,多分布于土质极肥沃的红壤丘陵地区,特别喜隐蔽,俗称“泥鳝”,其个体大、肥实、温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味道特别鲜美,但天然数量较为稀少,是人工养殖的最佳 良种之一。第三类是青黄斑鳝,其体色青黄,易与深黄大斑鳝混淆,区别点在于青黄斑鳝斑纹稍细密,背部略偏青,深黄斑鳝幼鳝则相反。该鳝长势一般,但较健壮,也具有人工饲养价值。还有一类体色灰,斑点细密,生长不快,比上述三种养殖价值低。如上述的鳝种都存在,则应该分开饲养。

现阶段人工养殖的黄鳝大都取自野生,内外伤严重,病鳝、弱鳝多,选苗稍有不慎,在养殖中就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首先,应剔除有伤痕的伤鳝和虽然痊愈但无尾巴的残鳝;其次,应剔除游动无力和腹部都有花纹、斑点的病鳝;再次,即将产卵的雌鳝也不宜喂养。无论哪种鳝种,均要求体表无伤、活动力强、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由于黄鳝有大吃小的习性,所以放养的鳝种个体不能差距过大,最理想的规格是每千克有30-50 条。这类规格的鳝种,购买时不仅节约资金,而且成活率高、摄食能力强,生长快,当年能上市;规格过小,摄食能力差,生长速度相对要慢;规格过大,增肉倍数较低,单位净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差。如从市场上采购鳝种,一定要注意检查鳝种体表是否受伤。一旦发现断尾、鳃骨处有伤痕、体表破皮、体色发白、活动无力的黄鳝,均不宜收购。用钓钩捕捉的黄鳝,口腔和咽喉部均有内伤,或体表损伤,成活率低,也不宜作种鳝。最好选用人工诱捕的野生幼鳝,注意不收电捕鳝、药害鳝、钩钓鳝,对笼捕鳝中发现伤残体弱以及肛门淡红色的也要坚决剔掉。 此外,每年春夏季,在稻田、沟渠或浅水的泥穴中都可以捕捉到刚孵出的鳝苗和幼鳝作为种鳝。捕捉的方法以笼诱捕和手捉为好。盛放鳝苗和幼鳝的容器,可以用木桶。桶内放少许的水和柔软的草,将捕捉到的幼鳝和鳝苗放入桶中,然后大小分开放入育苗池培育。

2.苗种放养时间和密度

鳝池投放鳝种,一般待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放养时间宜早,因为黄鳝越冬后,体内营养物质仅能维持生命,需大量摄食,且食性广,此时放养,便于驯化,同时可延长生长期。鳝种的放养密度,与鳝种的生长与成活的关系很大。因鳝种消耗的饵料和溶氧量都不太多,而合理密养就可充分利用育苗池的面积,节约肥料、饵料和人力。但密度过大,一方面影响黄鳝使其相互争穴、争食,形成自相残杀;另一方面黄鳝排出的粪便和有害分泌物也会相应增多,造成鳝池水质恶化,影响鳝种的生长和成活率。一般来说,应根据生态条件、不同的鳝种规格、培育方法、方式和鳝苗的体质强弱、管理水平而定。缺乏经验、管理粗、水源条件差每平方米的水面放养体重25 克的幼鳝100-150尾,即每平方米放养幼鳝2.5-4千克。若管理水平高,饵料充足,饲养条件好,每平方米可增加到200尾,即每平方米放养幼鳝5 千克。有些地方放养亲鳝,因为黄鳝自繁能力很强,一次投放,可连续捕捉,捕大留小,不必再放鳝种。但饵料一定要投足,避免互相残杀。但常规的放养密度是每平方米2.5-3 千克,放养的规格大,密度可相应地减少,如果饵料充足,进水、排水条件好,有一定的养殖经验,其密度可适当大些。

3.优质饵料

黄鳝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对饵料的选择性非常强。在从事黄鳝养殖之前,就必须解决好饵料问题。动物性饵料虽然黄鳝喜食,但受季节、气候等限制来源有限,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要求;人工配合饵料来源较广,但驯食难度大,黄鳝一般不肯吃。如果是家庭小规模养殖,可考虑投喂动物性饵料,如蚯蚓、蝇蛆、蚌肉、小鱼虾等当地有资源的饵料;如果是规模化养殖,一般在100 千克以上,就要考虑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要求适口、蛋白质含量高。其具体配制方法是在鳗料、鳖料或自制的饵料中,加入经过消毒后的活蚯蚓,一起粉碎拌匀,再制成颗粒状,30 克以下幼鳝制成绿豆大小;50 克左右黄鳝制成黄豆大小,当天配制 当天投喂,以免发酵霉变。

4.科学驯食、投饵

配合饲料的驯食方法是在黄鳝入池的3-4天后,先将池水排干,在池的四周设置好食盘,食盘的多少视鳝池大小而定,加入新鲜水,由于黄鳝处于饥饿状态,可在晚上进行驯食。一开始就直接用配合饲料。第一天驯食每个食盘可投饵10-20粒,一般幼鳝开用配合饲料。第一天驯食每个食盘可投饵10-20粒,一般幼鳝开口较快,成鳝开口较慢。次日早上检查,如果食盘内没有饵料,说明已有黄鳝开口,晚上可适量增加投饵量;如果食盘内未动,说明还没有黄鳝开口,早上可将食盘捞起,将饵料清除,晚上再继续驯饵,直到开口后再增加饵料。一般经过5天左右的驯食,基本上都会开口。每天的投饵量应视黄鳝的摄食情况而定,100 千克的黄鳝,每天摄食配合饵料3 千克左右。气温高,摄食量大一些;气温低、阴雨天摄食量小些。每天投饵应尽量让其全部吃完,以免造成浪费,既污染水质,又影响效益。

驯饵成功后,投饵一定要坚持“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原则。定质是从驯饵开始,用什么饵料,以后就一直用什么饵料。定量是不要让黄鳝饥一顿饱一顿,过于饥饿会造成黄鳝争食,相互残杀,缺乏抗病、抗高温的能力,影响其正常生长;过量时黄鳝会贪食而胀死,同时也会造成饵料浪费。定点是因为人工投饵很容易使黄鳝形成条件反射,固定的位置便于黄鳝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饵料吃完,减少出穴觅食时间。定时是要尽量适应黄鳝觅食的习性,人工配合饵料一般不宜在白天投喂,一方面黄鳝有夜间出穴觅食的习性,白天活动少;另一方面,白天气温高,水温也相应较高,黄鳝白天长时间在穴外觅食,容易引起中暑昏迷。

5.环境管理

要在短期内把野生鳝驯化为能接受人工饲养的家鳝,必须尽量提供适应其栖息特性的生态环境,减少黄鳝的不适感。首先,养殖池要搭好遮阴降温棚,尽量不让阳光直接照射鳝池,保证夏天池内水温不超过32℃。其次,在搞好防逃设施的前提下,在鳝池内设置必要的土埂、土堆、石块、瓦杂等使鳝种感到与野生环境没有区别。再次,根据黄鳝喜欢穴居的习性,预先在池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洞穴,使黄鳝入池后很快有一个舒适的“新家”。因为黄鳝被人工从野外捕获后,大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运输,入池前还要进行消毒,这就必然会消耗黄鳝的大量体能,部分黄鳝入池后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无法自行打洞入穴,长时间在池面上游动,影响成活率。鳝池的底泥应以偏“瘦”为宜。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底质过肥会造成有机物丰富、细菌密度高,加之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黄鳝在池内排出大量粪便,黏液以及少量残饵等污物无法清除,致使有害细菌繁殖更快,一般药物难以控制,造成很高的发病率。[吉山花瑶钟建荣]

6.改善水质

鳝池水质的好坏是养鳝成败的关键。要求清新,溶氧充足,在水深15-20厘米的情况下能见到水底。因为黄鳝除了靠鳃呼吸外,还有咽腔和皮肤进行辅助呼吸。水中溶氧充足,黄鳝白天静卧洞内,完全不必将头伸出水面呼吸,有利于其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洞内温度明显低于水面,黄鳝白天不出穴,也可减少染病机会。

7.日常管理

鳝池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严格的管理,可以随时发现和掌握情况,及时处理。①加强水质管理,发现池水混浊不清应立即更换新水。②搞好水温控制,高温季节水温应不超过30℃,极限不能超过32℃。③认真做好巡池检查,发现有浮头征兆及时换水消毒,发现病鳝,白天出穴游动无力的弱鳝、死鳝应立即捞起处理,防止病毒感染,发现敌害应立即除掉。④做好每天摄饵情况记录,为次日投饵提供准确的依据。⑤加强工具消毒,在一个池内使用过的工具最好用石灰水浸泡一下后再在其他池使用。⑥加强安全管理,严防黄鳝逃逸,特别是暴雨天气,谨防漫池。⑦搞好越冬管理,底泥不能过于干枯,既要防冻死,又要防闷死。

8.科学防病

黄鳝的抗病能力较强,只要饵料充足,生长健康,一般不易得病。但若管理不善或环境严重不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较多疾病。黄鳝一旦发病,一般药物难以控制。因此,一定要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鳝池水体进行全面消毒,把鳝池内的病菌、细菌控制在不能引发黄鳝致病的范围内。最经济实用的消毒方法是用50毫克/千克的生石灰对鳝池进行泼洒,也可用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交替使用。如黄鳝发病严重,出现浮头征兆,可用增加换水次数的方法控制鳝病蔓延。具体办法是早晚各换一次水,彻底排除池内污水,新水注满后,立即用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消毒,消灭残存在池内的病菌。黄鳝放养初期,有少数可能因环境不适,或受伤出现局部或全身红肿充血,最后染病死亡。这种症状一般是正常的,但必须坚持每天换水消毒。同时将病鳝、死鳝捞起,防止出现病毒性感染,引发出血病。最好不要随便用内服药物治疗,因为已经得病的黄鳝是不会摄食的,而健康的黄鳝可能因摄人含有药物的饵料后出现应激反应而造成新的死亡。此外,对少数患有寄生虫病的病鳝可将其捞起进行处理,切忌用药物对所有黄鳝进行治疗,谨防健康的黄鳝因药物中毒而大批死亡。

成鳝的饲养高效管理关键技术

鳝鱼养殖效益低下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链接:https://www.menchuangwang.com/post/c861e6a5.html

阅读更多
在线咨询
手机:18083823889
电话咨询1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电话咨询2
免费热线:18083823889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